作者:地產三哥
來源:地產三哥(ID:dichansange)
寫在前面:
杭州市城東一個小區(qū),大門左右側一共28家門臉,其中:
飯店面館小吃之類的14家,藥店及健康服務的5家,房產中介3家,小店2家,水果店2家,蛋糕店1家,彩票店1家。
三家中介是鏈家、我愛我家、易居房友。
從門店面積和裝修檔次上看,鏈家>我愛我家>易居房友。
這不奇怪,前兩者直營門店,后者是協作。
前言
做外賣的離不開飯店和外賣小哥。
做快遞的離不開倉儲中心和快遞小哥。
做社區(qū)團購的離不開社區(qū)小店。
與之類似的是,做嘀嘀平臺離不開出租車司機,有T3、哪吒..之類的公司入駐,當然開車的都是個體司機。
無論是貝殼、安居客、中原、我愛我家,還是天貓好房,他們繞不開的鏈接核心是經紀人。
三哥認為:房地產中介行業(yè)進化成為交易和平臺融合的模式。
本文我們拆解一下貝殼:
首先,作為平臺的貝殼;
其次,作為交易商的鏈家;
一、作為平臺的貝殼如何掙錢
貝殼平臺的收入來源主要有:
1)鏈家參與新房、二手房銷售產生的傭金收入;
2)其他品牌參與新房銷售產生的傭金收入;
3)其他品牌就二手房經紀支付給平臺的特與經營費、服務費等。
其收入、成本以及各自貢獻的毛利如下:
貝殼是典型的交易型+平臺型的商業(yè)模式。
作為交易型的自營的鏈家貢獻了貝殼大約一半的收入和毛利。
另外一半就是平臺上其他經紀商家的貢獻。
如果從平臺角度比較,作為平臺的貝殼,其基于二手房的服務收入30億元,安居客2020年在線營銷服務收入是78億元(口徑不同,看個大概)。
針對新房銷售,貝殼憑借其強大的經紀人網絡,已經成為一個新房代理平臺。
其他經紀品牌貢獻了11063億元的GTV,拿走了248億元的傭金分成,貝殼留下了55億元的毛利。
拆解來看,其他品牌拿走的新房銷售傭金費率是2.24%,貝殼的新房代理費率為:
55億元/11063億元=0.5%
這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數據:
第一,貝殼的新房代理費率低于世聯行0.78%。類似世聯行這樣上游依托開發(fā)商和下游依靠經紀人的單純的代理公司,顯然已經不具備任何優(yōu)勢了,代理商必須要建立牢固和廣泛的經紀網絡,這正是天貓好房要做的事情。
第二,其他經紀品牌拿到手的新房費率達到2.24%,這個數字在同行中已經屬于較高一檔,貝殼平臺對其他經紀品牌和經紀人的吸引力可能正在于此。
可以看出,作為平臺的貝殼不是依靠開發(fā)商,而是把攜經紀人和開發(fā)商博弈:用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經紀人數量從開發(fā)商處獲得更高費率的傭金,同時支付給經紀品牌更高的傭金分成。
十年磨一劍,這一招頗具降維打擊的效果。
二、作為交易商的鏈家
如果我們把鏈家看成單獨一個經紀品牌而不是自營品牌(實際上貝殼的年報中也是這么做的),它的經營情況如何呢?
在貝殼平臺上,鏈家和其他品牌的相關收支比較詳細。
2020年,貝殼平臺支付給內部的傭金為233.24億元,支付鏈家相關店鋪成本32.07億元。兩者之和就是鏈家的收入,與中原集團、我愛我家比較:
從交易額看,鏈家是最大的經紀品牌。
從費率角度,作為交易商的鏈家其綜合費率更高。
從人效角度,中原集團更高。
中原集團單店的GMV更高,但綜合費率更低,推測應該有較多的新房代理業(yè)務,量大價低。
鏈家自貝殼獲得傭金收入分成是233億元,對應139000名經紀人,經紀人人均年收入16.8萬元。
這個收入標準可能才是很多大學畢業(yè)生加入鏈家的因和果:北京和上海的鏈家的經紀人中大學生比例為:北京49.6%,上海61.9%。
鏈家在北京和上海的門店和經紀人數量:1400家(27000人),1000家(21000人)。
三、鏈接與趨勢
做外賣的離不開飯店和外賣小哥。
做快遞的離不開倉儲中心和快遞小哥。
做社區(qū)團購的離不開社區(qū)小店。
與之類似的是,做嘀嘀平臺離不開出租車司機,有T3、哪吒..之類的公司入駐,當然開車的都是個體司機。
無論是貝殼、安居客、中原、我愛我家,還是天貓好房,他們繞不開的核心是經紀人。
以產業(yè)互聯網的思維,他們都屬于明顯的B2B2C(或者C2B2C),和現有的房地產交易商業(yè)模式類似:平臺與交易融合。
經紀人直接鏈接目標客戶。
平臺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交易效率和透明度,數據、技術、流量、機制等等存在的目的都是基于此。在線蓄客營銷、VR看房、SaaS等等都能改善消費體驗,提升交易效率。
這決定了B2B2C(或者C2B2C)的模式必然會在房地產銷售和經紀領域走通。
平臺就是中間這個Business,這個B是少不了的。
另外一方面,房地產交易和外賣、滴滴、社區(qū)團購等行業(yè)顯著不同的是,后者都是剛需、低價、高頻的,而房地產交易恰恰相反,比如房產中介一個“飛單”的損失可能就是幾萬、十幾萬。
這一同一異,決定了也我們司空見慣的、方興未艾的B2B2C(C2B2C)模式在房地產經紀領域是否會有些什么變化?
所以房地產B2B2C(或者C2B2C)中間這個B,一定會存在,但一定不一樣。
萬變不離其宗,中間這個B的建設,核心還是房產經紀人的利益和交易效率。
未必就是貝殼的模式,未必就是天貓好房的模式,未必就是安居客的模式。
會是一種什么趨勢呢?
兵家有一種說法,傳檄而定,望風而遁。
北伐時候,常凱申有一支以黃埔軍校為底子的敢打硬仗的嫡系部隊,幾場惡仗打下來,其他軍閥或被打敗,或者通電易幟:既然還能保境安民,做一方諸侯,總比打得兩敗俱傷甚至落花流水強,他們最終都加盟了國民政府。
當時常凱申的基礎是基于鄉(xiāng)紳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的人心思定,他們才是所有軍閥背后的力量。這些鄉(xiāng)紳和城市資產階級是當時有錢有勢的人,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精英,也是現實中的代表,但人數比例很少。
常凱申們完成了北伐和表面上的統一,但他不能打破當時的農村利益分配格局。
所以,當潤之他們領導土地革命,用20多年的時間在農村完成了利益的重新分配之后,結局就注定了,因為耕者有其田,這滿足了最廣大多數人的利益。
這個事情,當常凱申到了孤島之后也開始做了,照顧好地主的利益完成改良式的土地改革。
兩種都是利益格局的打破與重新分配。
按照黃仁宇的觀點:常凱申為代表的一批人完成了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近現代化,搭了一個房子的框架,但地基不牢。以潤之為代表的一批人完成了農村治理體系的近現代化,打好了地基。
時代和人們的努力最終鑄造了近現代的中國。
后來總結,謂“農村包圍城市”。
這句話的含義并不一定只是狹義的、地理上的。
所以,筆者以為沒有一成不變的商業(yè)模式,都在進化。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三哥”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鏈家經紀人,年均收入16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