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觀點地產新媒體
來源:觀點(ID:guandianweixin)
受制于資金實力及集團內部分工等因素,萬科海外正被塑造成另一種意義上的輕資產平臺。
在借殼上市的第9個年頭,萬科海外半年凈利潤才達到2億港元以上的水平。
根據(jù)萬科海外8月16日發(fā)布的盈喜公告,該公司預期2021年上半年將錄得股東應占盈利上升不少于390%,而去年同期的綜合管理賬目錄得股東應占盈利約5490萬港元。
萬科海外前身即“萬科置業(yè)(海外)”,它的過往發(fā)展歷史可追溯至2012年5月,萬科旗下全資子公司萬科置業(yè)(香港)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萬科香港”),以大約10.79億港元收購港股南聯(lián)地產73.91%股份。
這或許也是萬科最早獲取的港股殼平臺,按萬科管理層的說法,收購的主要目的是“進行國際化嘗試”。而隨著2014年萬科完成B轉H,萬科企業(yè)成功登陸港交所,珠玉在前,萬科置業(yè)(海外)距離部分投資者所預期的“萬科境外主要上市平臺”越來越遠。
以致于在2019年前,萬科置業(yè)(海外)的雇員都在2-6人左右,主要物業(yè)發(fā)展項目也僅有與新世界合作的香港荃灣西站柏傲灣。2019年注入英國、美國及香港若干項資產并更名“萬科海外”后,該公司才被萬科管理層譽為“未來海外的主要平臺”。
但實際上,在萬科境外投資業(yè)務架構中,萬科香港、萬科地產(香港)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萬科地產(香港)”)至今仍是主要投資平臺。其中,香港地區(qū)目前在售的項目幾乎都由萬科香港持有,作為子公司,萬科海外主要充當提供資管、銷售及開發(fā)服務的角色。
受制于資金實力及集團內部分工等因素,萬科海外正被塑造成另一種意義上的輕資產平臺。
借殼9年
在8月16日發(fā)布盈喜公告后,萬科海外當日盤中出現(xiàn)大幅上漲,最高漲幅逾37%,觸及52周新高3.49港元;至收盤時報3.08港元,漲幅21.26%。
資本市場對萬科海外的半年度業(yè)績給予了肯定,畢竟390%的現(xiàn)象級增長在過去9年間尚屬首次。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由于缺乏持續(xù)穩(wěn)定的項目供應,萬科海外自借殼以來半年度凈利潤大多處于1億港元以下,且業(yè)績出現(xiàn)較大的波動。
2012年借殼之初,萬科海外前身萬科置業(yè)(海外)擁有的項目,僅有位于香港葵涌的麗晶中心項目若干單位及停車場,建面65.7萬平方呎,相當于總建面的64%。當時,該物業(yè)公允值為12.6億港元。
次年5月16日,萬科置業(yè)(海外)才以7.22億港元的代價,從母公司萬科香港手中收購西鐵荃灣西站六區(qū)物業(yè)發(fā)展項目(TW6項目)共計20%權益,首次實現(xiàn)進軍香港房地產開發(fā)市場。
TW6項目剩余80%權益由新世界持有,該項目計劃提供983個住宅單位,實用面積介乎306-1366平方呎。同時,項目毗鄰荃灣西港鐵站,大部分單位坐擁無敵海景,但需要到2018年才有望竣工,也意味著有大約5年時間項目才能實現(xiàn)結轉。
郁亮在萬科2013年度業(yè)績會上也表達了謹慎的態(tài)度:公司“走出去”一是為了學習,二是為了“請進來”,三則是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一個海外置業(yè)渠道。因此,包括新加坡、紐約、香港等地項目均是與當?shù)仄髽I(yè)合作。
2015年,萬科置業(yè)(海外)曾計劃通過供股融資10.32億港元,并用于向萬科收購一項位于香港灣仔的發(fā)展中物業(yè)。但此后雙方并未達成協(xié)議,交易進入擱置狀態(tài)。萬科置業(yè)(海外)轉而尋求透過參與拍賣或投標收購市場上其他物業(yè)項目,收效甚微。
2017年1月,萬科、新世界合作的“柏傲灣”首次推出發(fā)售并獲得破紀錄認購,至同年2月20日已售出755個單位,對應銷售總額70億港元。至2019年初,該項目已售出逾99%單位,銷售總額約100億港元。
由于柏傲灣于2018年四季度逐步交付,萬科置業(yè)(海外)2018年實現(xiàn)歸母凈利潤6.77億港元,同比增336.25%,創(chuàng)下借殼以來最高紀錄。此后由于結轉貨值匱乏,該公司凈利潤又跌回不足兩億的水平。
轉折點出現(xiàn)在2019年,萬科置業(yè)(海外)先是收購萬科位于英國倫敦,美國三藩市及紐約的若干物業(yè),此后收購萬科香港旗下北角春秧街物業(yè)重建項目,累計斥資16.82億港元。同年,該公司更名“萬科海外”。
同時,萬科海外與萬科香港簽訂管理服務框架協(xié)議,雇用萬科負責監(jiān)察及管理美國、英國、香港項目的投資及管理業(yè)務的前任雇員,以此在這些地區(qū)向萬科提供資管業(yè)務。
自此,“資產管理”開始逐步成為主要利潤來源。在具體收費標準上,上述協(xié)議約定,萬科海外將就萬科香港訂約各方于相關項目投資資本總額每年按1.25%計算的資管服務費。
據(jù)萬科海外2020年財報,期內公司收入為4.75億港元,同比增89%,其中資管業(yè)務是主要收入來源,貢獻約2.37億港元。
今年8月16日最新半年預告中,萬科海外解釋凈利潤增長逾390%的第一條原因也是:公司提供的資產管理服務產生純利增加。
觀點地產新媒體注意到,萬科在香港的項目,確實較少有注入到上市平臺萬科海外。至于萬科海外的定位,萬科方面人士并未予以明確回復。
這樣的結果與過往萬科管理層的表態(tài)似乎有所出入。
在萬科2018年度業(yè)績會上,時任萬科首席運營官兼萬科海外董事會主席的張旭,曾解釋將英美及香港的項目注入萬科海外的原因。他表示,未來會把萬科海外作為海外的主要平臺,目的是想把平臺做好,把海外業(yè)務做好。
但張旭轉而聲稱,萬科海外能做多大,取決于這個平臺的團隊做怎么樣的努力。
據(jù)觀點地產新媒體過往報道,不同于萬科海外在香港發(fā)展物業(yè)層面的捉襟見肘,其母公司萬科香港2015年便以逾38億港元中標新界屯門掃管笏項目。項目此后開發(fā)為在香港首個獨資銷售住宅“Le Pont上源”,總投資額90億港元,于2018年上半年宣布計劃推售。
此后三年間,萬科香港陸續(xù)推出香港西環(huán)15 Western Street、長沙灣the Campton、何文田VAU RESIDENCE等發(fā)展物業(yè);其中上源項目截止2020年9月錄得銷售額約70億港元,The Campton截止今年7月則累計銷售36億港元。
推售項目之余,萬科香港亦有意尋求投資機會,包括去年7月聯(lián)合青建國際37.05億港元中標新界大埔宅地,去年12月以5.76億港元底價投得九龍深水埗舊樓項目,今年4月以2.76億港元投得深水埗醫(yī)局街項目等。
需要指出的是,萬科香港屯門、長沙灣、何文田等項目的資產管理、銷售及項目開發(fā)的服務工作,均主要由萬科海外的控股子公司“萬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負責。因此,萬科香港、萬科海外之間,實際上是母公司拿地、上市公司提供后端服務的合作模式。
市場人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表示,之所以不通過上市平臺拿地,客觀原因或主要是萬科海外在投融資兩端受到限制,“最后只能負責銷售等工作”。
其中,萬科海外借殼至今規(guī)模仍舊不大,截止2020年底公司總資產僅55.01億港元,銀行結余及現(xiàn)金6.11億港元,并不具備大量投資擴儲的實力。相比之下,由母公司萬科香港承擔拿地成本,則可節(jié)約上市公司大量成本。
融資方面,2012-2020年間,萬科海外僅有2013年、2014年、2019年及2020年存在負債情況,其中有息負債比率最高為2013年的46%;2020年僅為17.7%,負債水平較低。
從估值層面看,截止8月16日收盤該公司總市值僅12億港元,靜態(tài)市盈率6.46,處于較低估水平,這同樣使得股權融資存在挑戰(zhàn)。
從基本面看,通過萬科海外實現(xiàn)融資功能的難度較大,實際上萬科是通過另一個境外平臺補充資金需求。
資料顯示,2004年,萬科經商務部批準,首次設立境外融資平臺--萬科地產(香港)。2013年,標普曾在報告中指,萬科地產(香港)一直獲得母公司高級管理層提供支持的有力且持續(xù)承諾,是萬科的主要海外控股公司和融資平臺,是萬科的“核心”子公司。
去年7月,萬科通過萬科地產(香港)向港交所申請規(guī)模達95億美元的中期票據(jù)計劃上市。對此標普也表示,此次發(fā)行募集資金計劃用于存續(xù)債務的再融資,所以預計此次發(fā)行不會對萬科的財務杠桿造成顯著影響。
而除了萬科香港、萬科地產(香港)及萬科海外,萬科在2020年年報中還披露,涉及到香港的主要經營子公司包括萬科置業(yè)地產 (香港) 有限公司。
萬科在香港發(fā)布的項目新聞稿也明確提及,萬科海外是萬科的“其中一個主要海外地產投資平臺”,于香港、英國及美國持有項目。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觀點”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