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炸天團
今天一早,上海發(fā)布3月17日新冠疫情的新增情況,炸天團注意到有高達59位新增無癥狀感染者出自同一個建筑工地宿舍。
很明顯,建筑工地上爆發(fā)了聚集性感染,不過,這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炸天團關注到這59位農民工的年齡。
統(tǒng)計后發(fā)現,年齡超過50歲(含)的占比超過了一半,年齡最大的60歲;年齡40歲以下的農民工僅8位,占比13%。
整體而言,這群感染新冠的農民工平均年齡超過了47歲,這個數字震驚到了炸天團。
炸天團查找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統(tǒng)計數據發(fā)現:
10年前的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7.3歲,而到了2020年,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已經上升到了41.4歲,且呈現出年齡加速上升的趨勢。
在農民工群體中,在建筑工地上務工的農民工只會比這個數據更高?,F在,許多建筑工地上已經較少能夠見到40歲以下的農民工。
要不是各地出臺超齡(60歲以上)農民工在建筑行業(yè)的清退令,相信他們的平均年齡還要高。
的確,在過去,50后、60后、70后農民工到城市謀生主要在建筑工地務工,他們沒學歷、沒技術、沒人買,除了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也別無去處。
但是現在,來到城市打拼的80后、90后年輕人,普遍都有義務教育的學歷,熟悉互聯網,對城市生活更強的適應能力讓他們集中于從事送外賣、跑快遞、開滴滴等工作,已經很少有年輕人再愿意去建筑工地務工了。
那么,留給房地產行業(yè)的嚴峻現實就是,眼下這批農民工陸續(xù)到了該清退的年齡后,繼續(xù)建造房屋還能指望誰。
頭部房企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對于他們而言,解決這個問題關鍵的不是吸引農民工進入建筑工地,而是如何盡快擺脫對農民工的依賴。
而在解決這個問題上,萬科與碧桂園這兩位老大哥和新一哥似乎選擇了不一樣的路。
萬科早前成立建筑研究中心,研究預制裝配式建筑,將建筑物的建造過程工廠化,形象點說的話就是將建筑部品盡可能的預制化,而建筑工地更像是裝配工廠,走的是建筑工業(yè)化之路。
預制構件生產線
而碧桂園則成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主要是研發(fā)盡可能細分的建筑機器人,希望讓“機器人”取代人工進行造房,走的是建筑智能化之路。
傳統(tǒng)人工施工VS智能建筑機器人施工
在碧桂園的一些建筑工地上,結構類機器人、裝修類機器人、輔助類機器人都已經陸續(xù)出現并投入使用。
地坪研磨機器人
不難看出,萬科建筑工業(yè)化路線與碧桂園建筑智能化路線雖有不同,但對于農民工的依賴降低了很多,相應的對人的要求也更高。
但是,兩條路線目前都還存在著一些難題待解,比如萬科的建筑工業(yè)化路線因為成本較高,整體配套產業(yè)鏈也不成熟等問題,一直難以實現大規(guī)模的推廣。
裝配式工地
不過,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工短缺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力成本上升等問題客觀將會推動建筑工業(yè)化的進程,而技術的進步和規(guī)模的擴張也會推進建筑工業(yè)化成本的降低。
相信萬科的建筑工業(yè)化路線在不久的將來就可能會成為行業(yè)的主流。
而碧桂園的建筑智能化路線則是剛剛上路,想法也更為超前,在建筑工地實際操作中,建筑機器人尚存在著明顯的技術不足問題。
混凝土施工機器人
不過,技術的進步總是快于我們的想象,建筑工地智能化,智能機器人取代人,或許也并不是個遙遠的事情。
最后,問題來了,對于萬科與碧桂園這兩條路線,你更看好誰?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大爆炸”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