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投拓江湖
來源:投拓江湖(ID:toutuoJH)
近期的香港局勢的發(fā)展牽動了大部分國人的神經,各種媒體也是在輪番不斷地跟進報道。香港問題的發(fā)展到了今天的局面,有其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外交因素,而經濟因素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因。
先來看一組數據,香港歷年經濟增長圖:
從數據可以看出,香港經濟自20112年以來,就維持在3%左右的低增長率狀態(tài),與隔壁的深圳一路經濟高歌猛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香港目前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yè)分別是:貿易物流、金融服務、旅游、專業(yè)服務
這四大行業(yè)都不是一個能大量吸納就業(yè)人口的產業(yè),而且能提供高薪酬的金融業(yè)屬于精英行業(yè),吸納的人數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香港的就業(yè)問題一直很嚴峻。盡管這樣,目
這四大支柱產業(yè)在與內地的競爭當中也逐漸式微。
首當其沖的是貿易和物流業(yè),在我我們國家十大吞吐量排名靠前的大港口當中,香港只能排到第四,而且后面的廣州、青島港背靠巨大的經濟腹地,超過香港只是時間問題。
再來說金融服務行業(yè),不得不承認香港目前仍然是我國最大的金融中心,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交易中心,在人民幣國際化,吸引外資,內地企業(yè)走向國際化等方面提供了巨大
便利。但是隨著近幾年來上海加大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力度,以及我國金融改革的持續(xù)推進,這種優(yōu)勢不知道還能維持多久。
那香港的經濟問題癥結在哪里呢?主要的原因應該歸結于房地產
圖片反映的是美國、日本、香港、中國大陸在近30年名義GDP與房地產市值總額之間的比值。單純從數據分析來看,1990年日本的房地產市值與GDP比值達到了3.72的峰值,然后泡沫破滅,經濟長期衰退;香港1997年3倍的峰值,然后泡沫破滅爆發(fā)了亞洲金融危機;美國2008年在1.78倍的峰值爆發(fā)了經濟危機,從而影響全球經濟衰退。
而香港目前房地產市值與GDP比值是多少呢?5倍!這還只是2016年的水平,目前的情況可能更高。
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證明,發(fā)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yè)才是一個經濟體長期發(fā)展經久不衰的根本。大量的資金、資源被用在了房地產領域,實體經濟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實業(yè)干得好不如買套房坐等升值。
產業(yè)空洞化,無法提供足夠的具有吸引力薪酬的就業(yè)機會,還有就是高房價,讓香港的年輕人看到的是一個灰暗的未來。為社會埋下了一個不穩(wěn)定的因素,極易受到外部因素的煽動。
下圖展示的是收入房價比,世界主要城市比較中,香港位居第一
內地的房地產制度發(fā)源于香港,包括70年產權制度、土地財政運轉體系,甚至是恒碧萬這一類宇宙級的房企的玩法,都是繼承自香港的衣缽。香港的危機,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未來我們可以看到下面幾個明顯的趨勢:
一是房地產調控會長期化,常態(tài)化。我之前的文章里面就已經講過,千萬不要低估決策層這次調控房地產的決心??颗e債,高杠桿來發(fā)展房地產和基建的經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而且風險累積,金融系統(tǒng)風險不可控因素在增加,近期高層一直在強調嚴控金融風險。近期不斷爆出的收緊融資的新聞,已經讓房地產融資感受到了深深的含意。
二是人才公寓、公租房建設會長期推進。德國和新加坡的公房、公租房建設模式,是社會穩(wěn)定的壓艙石,已經被高層深入學習研究。近幾年各地政府在人才公寓供地上的傾斜,是有目共睹的,高層有極大地決心在做這件事情。
三是純粹的房地產開發(fā)賣房的模式會越走越窄,高層更樂意看到房地產公司脫虛入實。怎么個理解呢,如果你做自持物業(yè),做產業(yè)地產,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定為是在支持實體經濟。甚至干脆跳出房地產去涉及制造業(yè),比如某造車的房企,某造機器人的房企,就是準確把握了新的趨勢。
四是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會加速出臺。這里面既包括了之前沸沸揚揚的多主體供地試點,也包括了征收房地產稅的相關制度的制定。房地產稅的新聞已經傳了有五年的時間了,但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不意味著高層取消了這個政策。房地產稅征收的前提有三個:一是全國統(tǒng)一的房地產登記制度,二是完善的房地產資產價值評估體系,三是健全的房地產稅法。目前第一個隨著各地的不動產登記局和全國聯(lián)網的房屋登記制度已初步建立,但是還不夠完善。第二項和第三項工作目前已經開始了,房地產稅時代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
香港,前車之鑒,后車之師。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本文由“投拓江湖”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